在这个日益被社交媒体主导的世界中,没有社交媒体的人是太少见了。微信、微博、QQ、抖音,甚至包括很多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这些外国社交网站,几乎完全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从两岁的孩子到“与时俱进”的老年人,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人类寿命的各个阶段。

刷微博,刷朋友圈,通过微信语音或视频通话保持联系,在享用一顿大餐之前,先摆好拍个照……人们的社交生活在短短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带来各种利弊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性格。
老实说,你难道没有上传过任何一张带滤镜的照片吗?你在旅行的时候有没有发过朋友圈?

社交媒体让我们都变成了“自恋狂”,以至于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得不活跃的人都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只有演员和模特们痴迷于自己外表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这里说到的“自恋”,是一种人格特征,而非需要临床协助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一词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一个名叫纳西索斯的年轻人,传说是希腊神话中最俊美的男子。有一天,纳西索斯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却不知道那就是他自己。他爱上了自己的倒影,难以自拔,日日守在水边,后来赴水求欢,溺水而亡。众神怜悯,让他死后化作水仙花。
自恋人格特征倾向高的人,具有自我重要性、感知独特性、个人内部的自大、剥削行为、人际权利和对关注的高度需求等特征。他们非常需要别人的认可,所以他们常被认为是爱炫耀的人。

社交媒体上使用的所有工具,都满足了自恋者对验证和认可的需求。已经存在的自恋者通过上传照片来获得日常的认可,而社交媒体本身则帮助人们发展和保持这种自恋的特征,这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
由于自恋需要不断的验证,社交媒体对许多人来说就像毒品一样。从不停地上传照片和痴迷于自拍,到紧张地数自己照片和关注者的赞数,都是社交媒体网站让自恋者自我感觉更好的工具。而且,自恋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曾进行过一项研究,发现在16000名大学生中有30%的学生在心理测试表现出自恋倾向。

自拍有助于自恋者对自己的外表进行自我肯定。现在大多数手机都配有高分辨率的前置摄像头,可见自拍变得多么重要。“自拍”一词,在2013年被《牛津词典》评为“年度词汇”。
许多社交软件上都有各种滤镜,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灯光和色彩效果,在大大增强原始照片的同时,还能掩盖面部结构和肤色的不足,使你的自拍照看起来更好。以前,我们会大胆地用自己的自然面孔拍照,因为那是唯一的选择,但现在很多人已经对自己的真实面貌失去了信心,不敢正视没有使用滤镜增强过的原始照片。这些滤镜会让你更不喜欢原来的照片,对吧?

当我们访问任何一个社交媒体时,不仅可以见证许多人的行为和思想,还可以广泛体验情感。当你看到别人发表了高兴的动态,比如婚礼和度假的照片,我们很难不感到嫉妒。
我们在访问任何社交网站时都会经历情绪波动,但自恋者会显得比较脆弱,所以他们的情绪波动比较大。与非自恋者相比,自恋者会更满足于正面的鼓励,比如点赞和关注,而如果照片得到的点赞很少,他们会感到更焦虑甚至不安。

也许你会问,这难道不是所有人都会产生的情绪吗?不是的。随和、外向、不神经质和有责任感的人在访问社交媒体网站时只会获得到更多的积极影响。
自恋倾向还会产生很多整容、拜金、攀比和寻求关注的犯罪行为,比如在网上抨击或恶搞他人。
谁能想象,上传照片和加滤镜会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影响我们的思维呢?这一切都归结于平衡。你可以试着减少自己在社交媒体网站上的时间投入,看看你是否感觉自己的精神状态有所不同。和鹿角网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