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科学

你知道为什么有人总会有咬手指甲的习惯吗?

发布

正巧最近看了《催眠·裁决》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角色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坐在轮椅上的方慧珊。她15岁时出了车祸导致终生残疾,而肇事司机却在著名律师冯显辉的辩护下逃脱罪责。

我之所以注意到她,就是是因为这个细节:在林子滢案件的法庭上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冯显辉,一点一点咬着自己的手指甲,甚至在后来陪审团退庭商议期间,把自己的手指甲咬出血。

这使我联想到大学期间的一位室友,她也经常咬自己的手指甲,以至于整双手的指甲都长不起来,看上去特别触目惊心。

对于没有过咬手指甲这种行为的人来说,这些听起来可能会很可笑。但是你们知道吗?这对很多人来说,绝没有一个笑话那么轻松。全世界有上亿人都可能存在这种行为,虽然程度不同,但在各大洲、各种文化、各个年龄层次中都存在,是名副其实的“普遍人类习惯”之一。

Advertisement

有些人可能会在看恐怖电影时,把手指放在嘴边,不自觉的就开始咬指甲,好像这样就可防止自己的心脏跳出胸腔。一些专家认为,这种行为源于童年时期吮吸拇指或把手指放进嘴里的习惯,这些婴儿的动作可以起到自我镇定的作用,类似于安抚奶嘴。

然而,这种行为并不仅仅只会在看恐怖电影时中出现,还经常与许多心理障碍和其他健康状况联系在一起。

这种咬指甲行为的正式名称是咬甲癖。尽管许多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精神失常,或者压根就只是一种坏习惯而已,但它在形式上被归类为“以身体为中心的重复行为”,有时也被称为“病理修饰”。

说的这么专业,好像一副不想让人听懂的样子,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我举几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网络常用的“抠脚大汉”一词,其中的“抠脚”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并且确实会有人抠自己脚上的角质层上瘾。与之类似的还有拔腿毛、咬嘴唇上的死皮等行为。

这些可能是由于某件特别紧张的事或某一时间段内产生的急性症状。

Advertisement

但在有些时候,也可能是一个长期或慢性的问题,虽然它最常出现在童年,但可能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以后。

相较于咬指甲具这种明显的症状,其带来的健康风险则显得非常隐匿。即使多年来有很多不同的理论试图解释这种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坏习惯”,也架不住决定这种行为的主观因素太多,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从这种习惯的严重程度到触发行为的事件,无一不是重要的因素。想要确定这是一种正常的习惯还是一种强迫行为,太困难了。

在那些认为咬甲癖源自童年时期的理论中,把手指放到嘴里是一种自我平静的方式。这听起来有点道理的。突发性的咬指甲通常是因为伴随着压力,无论我们是为了赶在“death line”之前完成任务还是面对恐怖电影中的高潮部分,这使得在某些情况下咬指甲变得合乎逻辑。

然而,有意识地抠、咬、拉指甲,甚至到造成疼痛或伤害的程度,则被认为是“强迫症”的一种体现。

Advertisement

这种“病理性修饰”也是由正常行为演变而来的,即使社会化程度再高,人本质上还是动物。通常,动物们会在自己身体表面存在“不正常”时进行梳理。比如说,女孩子剪掉自己头发上的分叉,把挂在身上的已经脱落了的头发拿下来扔掉。还有当你觉得手指上的倒刺碍事的时候,可能会咬掉或者拔下来。这些正常的修饰行为基本上都是被一种“需要”的心理触发。

然而,一旦这些行为的触发按钮不止一个时,你也许会在开车、看书、看电视、压力大、无聊的时候想要咬指甲。最初可能是为了自我安慰,或者只是一个坏习惯,到后来可能发展为持续不断的或强迫性的行为。

有研究表明,咬甲癖还存在一些遗传来源,在有家族病史以及本身有焦虑或压力方面的病史的人中,这种“以身体为中心的重复行为”更为常见。

虽然,咬指甲一开始看起来并不是很有害,特别是,如果这是一种在短期内有效解决压力的方法,能够对自己起到很好的抚慰作用,但是,不得不说,长此以往还是会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

想象人一天中用手触摸物品的频率有多高,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很多细菌和微生物都可以被擦掉,但是指甲下面的空间是细菌和真菌的理想生活场所。然后当你把指甲放进嘴里时,想到于是在邀请这些细菌和真菌进入你的嘴里。此外,当你咬掉一部分指甲时,就会把新鲜的、未受保护的组织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它们更容易受到其他可能导致感染的物质或病原体的侵害。

Advertisement

咬指甲对牙齿也有影响。如果你经常咬指甲,那么当你的牙齿逐渐开始晃动、有小碎片掉落或出现局部损伤时,你就知道了。指甲是由一种叫做角蛋白的坚硬物质构成的,非常坚韧,跟头发和皮肤中的蛋白质是一样的。用你的牙釉质对抗这种角蛋白,是会对牙齿的外观和完整性造成永久性的损害的。

如果你认为咬指甲是为了让指甲看起来完美均匀,那就大错特错了。你咬掉这些不平整的地方会刺激更多的指甲在此处生长或者向内生长,被咬得乱七八糟的指甲不太可能长得均匀。

鹿角网的那位室友,突然在临近毕业的某一天,花钱去美甲店用假甲片贴在被自己啃得光秃秃的十指上,一则是为了美观,二则是企图防止自己再咬指甲。结果没过两天,她就把那些塑料甲片全都弄掉了。

诚然,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出于习惯去做的,哪怕每天都是如此,我们都不会多想。然而,当你反复地痴迷于啃指甲时,可能就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了。

面对这种情况时,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与咬甲癖做斗争,并能够识别这种行为到达哪种程度时就值得特别注意。与此同时,让你的大脑和双手忙起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并为自己设置合适的警戒标志。我想,大概没人想看到你紧张地啃着大拇指吧。

Advertisement

继续阅读
Advertisement
点击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科学

在光线不好的时候看书会对眼睛有伤害吗?

发布

你说不定会觉得这个标题完全是一句废话,但是我也不想用什么骇人听闻的词汇来吸引目光,所以……就这样吧。

当然啦,我们从小到大都一直被严肃警告这样做的后果有多严重,比如“你不要眼睛了吗”、“你想戴眼镜吗”云云。问题是,这件事情到底是是真是假?为什么没有人这样抵触看电影?

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眼睛在不同光照水平下时是如何工作的。

当光线通过角膜(保护眼睛前部的透明圆顶形最外层,包括虹膜和瞳孔)进入眼睛时,我们就可以看到物体。视网膜是位于眼睛后部的部分,拥有光感受器,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对暗光和亮光敏感。

Advertisement

首先,来自光线的光子到达视网膜并击中那里的光感受器。随之,光感受器将来光能转换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神经元到达大脑,然后大脑理解信号,从而产生“看到”的体验。

在昏暗的光线下,瞳孔(眼睛中心的圆形黑色开口)扩张以便更多的光线进入;在明亮的光线下,它会收缩,从而减少进入眼睛的光线。由于眼睛通过一些视神经连接,因此两个瞳孔会同时收缩或扩张来调节进入眼睛的光量。

当你在漆黑的房间里睡觉时,眼睛会逐渐适应黑暗。然而,当早上有人把窗帘拉得很大时,你会本能地眯起眼睛或闭上眼睛,移开视线,直到瞳孔有时间放松并适应环境中的光线。

这说明我们的眼睛天生可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光。那么,明亮或者昏暗的光线哪个对眼睛更好呢?

就像我们在黑暗中看不到任何东西一样,我们也不能直视太阳。而且,强度太大的光会对视网膜造成永久性损伤。

Advertisement

太阳会发出蓝光,荧光灯、LED显示屏、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屏幕也会发出蓝光。这就是为什么长时间注视明亮刺眼的数字屏幕会刺激我们的眼睛,迫使我们不自觉地眨眼并移开视线。

相反,在电影院中,光线比我们在电视屏幕上感受到的更加柔和。这是因为我们在观看时并不是直接盯着光源看,而是只通过大屏幕上的光反射来观看。

但是,在光线太暗的时候你会觉得阅读起来非常艰难。

与眼睛内部工作的肌肉类似,眼睛周围也有肌肉控制眼球运动。我们观察物体、转动眼球以及根据光线调整视力是许多肌肉协同工作的结果。就像跑步一样,一下子跑得太多就会感到筋疲力尽,如果过度使用眼睛,眼周的肌肉也会感到疲劳。

总有你不知道的事,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的眼睛工作起来比平时更费力。在昏暗的光线下阅读时,为了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眼睛,瞳孔需要放大更多,眼睛后部的光敏细胞也必须比正常光线下更努力地工作。

Advertisement

所以,当我们在昏暗的光线下盯着书看几个小时时,眼睛内部和周围的肌肉很快就会变得紧张。

那么屏幕呢?它会发光,所以会比书更好吗?

并不。研究表明,盯着任何东西太久都会让你的眼睛感到疲倦,因为你太专注于它,所以你往往会少眨眼。在昏暗的房间里盯着屏幕会导致更大的压力,特别是如果你长时间近距离地看着屏幕。此外,当屏幕比周围环境更暗或更亮时,我们的眼睛必须更加努力才能看清它。

无论光线情况如何,当我们长时间专注于手机屏幕时,可能会使我们的眼球从前到后变长。这在玻璃体中尤其明显。一旦眼球拉长太多,而我们又一直专注于近处的物体时,就可能导致近视。

想要避免阅读时眼睛过度疲劳,你应该根据周围的真实环境调整亮度。如果你在晚上读书,可以打开一盏柔和的台灯。同时,不要在白天打开手机的夜间模式,因为显示屏的亮度与周围环境不匹配。

Advertisement

在工作或学习时,将屏幕放置在可以避免眩光的位置。让自己休息一下,经常眨眼,并注意你的坐姿。帮助孩子坚持“20-20-20”护眼原则,即“看电子产品20分钟,远眺20英尺(6米)处至少20秒钟”。同时每天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有证据表明,经常呆在户外的自然光线下可以预防近视。

拥有好的视力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虽然衰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量保护好眼睛,在还有机会的时候。

继续阅读

科学

为什么人老了会变矮?

发布

我小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外婆有这么矮,但是最近却发现,好像我每一次见到她,都比上一次显得更矮。大家都习以为常地认为,人老了就是会变矮。然而,即便这一现象值得理解,鹿角网也想问一句,为什么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矮呢?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萎缩很自然,但是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这个问题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至少截至目前,人类的衰老是无法阻止的。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一些什么肠道有益菌来延缓它,但并没有完全的手段可以让一个人长生不老。

总有你不知道的事,对于女性而言,基本上从受孕的那一刻起,衰老的轮盘就已经开始转动了。当精子与卵子融合形成一个细胞时,它会分裂形成一个胚胎,而在分子水平上,衰老主要表现为DNA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无法修复。

Advertisement

DNA 的这些变化伴随着每次细胞分裂而发生,同时还受到环境的驱动,例如紫外线和烟雾。新陈代谢活动,即维持你生命的化学过程,也会使你衰老。你呼吸的氧气最终会产生一种叫做自由基的物质,这些自由基具有高度反应性,会干扰细胞中的其他分子。

直到青春期,人类的身体仍保留着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因为你还在成长,身体有大量的干细胞(具有无限分裂能力的细胞),体内的所有其他细胞也同样年轻。细胞只能根据其DNA分裂一定次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细胞经历了多少次分裂来确定细胞的年龄。

在经历过生长突飞猛进和尴尬的变声期之后,你的成长就接近尾声了。大脑是人类身体中最后一个发育成熟的器官,额叶皮层在25岁之前仍在发育。

一个老人的身高并不是只缩减了几厘米。几项针对40至70岁成年人的调查发现,40岁以后,一个人在十年内可能会减掉一厘米甚至更多。女性比男性的身高缩减得更严重,这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生理机能之间的荷尔蒙差异。

简单地说,在分子水平上,衰老会降低更新和再生身体组织的能力。然而,从生理上讲,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导致身高下降的变化是非常具体的。

Advertisement

这些变化由激素控制,激素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性激素,即由性腺产生的激素,主要但不完全负责生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这种下降与身高减少有关。

这里所讨论的性激素是雄激素,它由许多不同的激素组成,包括男性大量的睾酮和女性的雌激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两种性激素的含量都会减少。在男性中,睾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在女性中,雌激素水平在更年期期间急剧下降。这两种激素都会影响体内的骨骼、肌肉和脂肪。

对于男性来说,睾酮调节骨质、肌肉质量和力量,骨骼和肌肉质量都随着睾酮的下降而减少。但是脂肪却随着睾酮的减少而增加。

对于女性来说,雌激素也会影响骨骼和肌肉,如果雌激素缺乏或严重消耗,会导致骨质流失。根据文献记载,雌激素“减轻了受伤后的破坏和炎症反应,并可能对氧化应激和肌肉损伤(通过其抗氧化和膜稳定特性)、修复和炎症发挥保护作用。雌二醇还影响卫星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增强细胞的生长和恢复潜力。”

骨质流失以及维持骨骼稳态的肌肉力量减弱,轻轻松松就能使我们的身高减少一厘米多。

Advertisement

总而言之,身高发生一些缩减虽然无可避免,但你可以决定它发生的程度。例如通过锻炼肌肉和骨骼,使它们变得更强壮。研究发现,年轻时(18 岁以后)经常锻炼身体的女性和男性都会比没有运动的同龄人减少的身高要少。这也是为什么,你发现经常锻炼身体的人,整体的状态会更年轻。

继续阅读

科学

为什么当我们遇到熟悉的歌时会忍不住跟着一起唱?

发布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有没有发现,如果不稍微刻意一点,你就很难把这句话正常读出来?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想唱歌的冲动,那就请跟着鹿角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看到人们观看演唱会时跟着台上的歌手一起唱,甚至,当你听到同事或朋友在唱一首你熟悉的歌时,回过神来会发现自己也在唱。即使你不是那种在公共场合大声唱歌的人,你也很有可能跟着哼唱。

这种行为几乎是无意识的,因为你本来没打算唱歌,可能也意识不到自己什么时候加入了进去。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仅仅是因为我们喜欢这种感觉吗?还是我们的大脑和身体里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想要了解这种冲动,我们必须先深入了解“是什么促使我们想要唱歌”。

Advertisement

可以说,唱歌对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往往出现在我们生命中许多特殊的时刻:升旗、婚礼、生日。你会在洗澡的时候唱歌,开车的时候唱歌,甚至在考场里,大脑一片空白的时候脑海中也不停地盘旋着一首歌。

原因很简单,我们就是喜欢唱歌。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喜欢唱歌带给我们的感觉,还因为唱歌会带动内啡肽和催产素的释放,使我们感觉舒服,这些激素可以帮助降低压力水平,促进信任感。

那么,当我们听到别人唱歌时,大脑会发生什么呢?

人类唱歌,基本上和用钢琴或古筝等乐器演奏音乐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唱歌的时候,你的声带就相当于“乐器”。唱歌时,为了发出声音,我们身体需要完成一系列协调一致的动作,来产生物理振动。在此过程中,激活了大脑的几个区域,然后这些区域一起工作来处理和解释这些信息。

Advertisement

大脑解释的关键部分包括理解动作背后的意图。为了理解这种“意图”,需要用到大脑中一个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系统。

镜像神经元是大脑细胞,它们会在大脑中创造一个动作的神经镜像。当你做一个动作时,或者当你看到别人做同样的动作时,它们都会被激活。你的大脑会在你自己做这件事时所使用的大脑部分创造出该动作的“副本”。

所以,当你听到有人唱歌时,你大脑某些区域的镜像神经元就会兴奋起来。当你自己唱歌时,这些相同的神经元也会被激活。这个过程是潜意识和自动的,如此一来,可以让你站在歌手的角度来体验你正在听的声音背后的情感和意图。

正是由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使得音乐可以轻松地传达情感和意义。就像翻译软件可以帮助你读懂另一种语言一样,镜像神经元就像一个神经翻译器,可以帮助你解释行为和意图。

除此之外,它也触发了我们跟着熟悉的歌曲一起唱的冲动。

Advertisement

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对运动、视觉和听觉刺激都很敏感。唱歌时,歌手调动他们的声带,从而在他们的大脑中建立一个运动网络。这个运动网络由大脑的某些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与唱歌这项“运动”所需的肌肉相连。

当你的歌声被别人听到时,那个人的镜像神经元会激活他们大脑中类似的运动网络。这个网络可能会激发听者使用自己的声带,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唱起来。

与此同时,我们又面临一个很难忽略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的大脑从促进一起唱歌这个行为中获得了什么进化优势?

总有你不知道的事,根据一些专家的说法,人类在会说话之前就会唱歌了。早期人类通过模仿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声音来试验自己的声音。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使用同步的有节奏的声音来转移捕食者的攻击。

集体唱歌或者发出某种声音,不仅有助于在危急时刻维持生存,还能够将他们凝聚成一个团队。在早期,人类是狩猎者和采集者,因此在那个时代,歌唱作为一种有趣的集体活动,有助于保持群体的稳定。一起歌唱不仅可以使情感同步,还可以使心更近。因此,尽管单独歌唱可能是为了吸引伴侣,但在进化过程中,一起歌唱有助于社会联系的建立,促进和谐发展。

Advertisement

无论是迎接新年还是庆祝生日,一起歌唱都能够帮助我们作为一个团队分享情感。它犹如一种神秘的调味料,将一群陌生人汇聚在一起,建立起持久的纽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歌手会拥有非常庞大的粉丝群。

无论是在举行仪式、文艺表演、社交场合,还是KTV和演唱会,一起唱歌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在更深层次上建立联系的方式之一。它创造了一种共同认同感,促进了社会的合作。它在爱国集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冲突和战争时期激发民族主义情感,从而为一个国家的人民注入力量。当人们一起唱歌时,他们正在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这可能是一种强大的联系。

所以,假如你有机会参加音乐节之类的活动,不要犹豫!不要害怕释放自己。你永远不知道,通过音乐的神奇力量,会迎来怎样的奇遇。

Advertisement
继续阅读

热门

Copyright © 2018-2023 Www.ViralNou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乐兮科技有限公司 鹿角网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1861号 | 京ICP备18056353号-2